顳顎關節│顳顎關節吸收 - 謝明吉、姜厚任│顎顏面美學重建專科診所│風華聯合診所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顳顎關節吸收

 

 

顳顎關節吸收 ( Condylar Resorption of TMJ )

 

    顳顎關節吸收(Condylar resorption of TMJ)是一種特殊的關節疾病,具有多重的原因及症狀,發生的機率約為5000分之一,常發生在15~3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顳顎關節由下顎骨的髁突(condyle)、顱底骨及關節盤等結構組成,髁突(condyle)是支撐牙齒咬合、下顏面及上呼吸道重要的結構,而顳顎關節吸收即是髁突(condyle)型態改變、體積減少,造成關節骨長度縮短。臨床上患者會發現包括咬合改變(前牙或側邊開咬/open bite)、下巴後縮(retrognathia)、笑齦(gummy smile)、上顎相對突出(上顎暴)臉型歪斜(dentofacial deformity)打鼾(snoring)、睡眠呼吸中止(obstructive sleep apnea)等症狀。同時,顳顎關節吸收患者也常合併咀嚼疼痛、張口受限、顏面咀嚼肌肉疼痛等顳顎症狀。部分關節嚴重吸收患者,因下顎及咬合位置不穩定,常伴隨有明顯顏面肌筋膜疼痛。但也有約25%顳顎關節吸收患者沒有明顯的關節症狀(Wolford LM,2015)。

 

 

關節適性力下降 + 異常關節受力

=> 顳顎關節硬組織型態改變 => 影響咬合關係及關節穩定度

 

 

    影響是否產生髁頭吸收(condylar resorption)的原因主要分為: 1. 異常的關節受力;2. 關節適應性下降。而年齡、性別(賀爾蒙因素,雌激素/estrogen、催乳激素/prolactin)、系統性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副甲狀腺亢進)等皆會使關節適應性下降。一般來說,年輕女性因賀爾蒙關係有較高的機會產生顳顎關節髁頭吸收的情況(Mercuri LG.2007)。

    另外有許多國內外研究指出顳顎關節受力及關節軟組織變化也會造成硬組織順應性的形態改變(Wolford LM.2015)。這是關節自我保護的機制之一,可避免持續產生不必要的應力而造成發炎疼痛。但若關節長期接受超過其可負荷的壓力,如不穩定的咬合、磨牙緊咬、嚴重關節盤異位、外傷撞擊或矯正治療、接受齒顎矯正或正顎手術等情形,關節產生髁頭吸收(condylar resorption)的比例便會上升。

    顳顎關節盤異位(disc displacement)對成人髁頭吸收(condylar resorption)的影響目前尚無定論,關節盤異位可能合併或不合併硬組織重塑(remodeling)。然而在青少年下顎生長時期,關節盤異位可能對下顎生長發育產生影響(Nebbe B,1997),使下顎發育不良、下顎後縮、臉型歪斜等可能性增加。

    雖然顳顎關節髁頭吸收患者大多有相關的關節症狀,如疼痛、功能性受限等,但約25%具有這樣病理性異常的患者是沒有任何症狀的(Wolford LM,2015)。這樣的病患常因下顎後縮、咬合開咬、臉型歪斜的問題就診,但其顳顎關節的異常反而很難被診斷,導致接受齒列矯正治療或正顎手術後其成果不穩定,甚至在治療過程中誘發疼痛、張口困難等相關的關節症狀。許多學者曾發表齒列矯正中或正顎手術後產生顳顎關節髁頭吸收的病例(Kerstens HC,1990. Crawford JG,1994. Arnett GW,1990. Wolford LM,2003. Goncalves JR,2008)。

 

 

咬合不良,前牙開咬




顳顎關節(髁突)吸收

 

下巴後縮、上呼吸道狹窄

 

 

治療方式

醫師會透過X光片或電腦斷層診斷關節吸收的嚴重程度、判斷吸收是否仍在進行、評估下顎後縮嚴重程度、咬合開咬嚴重程度等。另外也可能安排顳顎關節核磁共振檢查,評估關節結構穩定性。

非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關節受力、發炎及增加關節適應力。

(1)咬合板及物理性治療減輕關節壓力

(2)藥物治療減緩吸收

當保守性治療仍無法緩解關節吸收症狀時,需要手術治療包括:

(3)顳顎關節鏡治療及沖洗;

(4)關節盤復位手術或顳顎關節置換。

(5)正顎手術改善咬合不良、下顎骨後縮及上呼吸道狹窄。

在齒列矯正或正顎手術後或治療中產生顳顎關節髁頭吸收(condylar resorption)或關節症狀,造成治療停止、療程延長、改採取折衷的治療方式,甚至治療失敗及復發都是臨床醫師的夢靨,而下顎後縮除影響患者咬合功能、臉型美觀之外,更可能造成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等影響健康等因素。在進行相關咬合改變或骨關節結構改變的治療前,臨床醫師應審慎評估病患顳顎關節狀況,採取對病患最佳的治療計畫。

 

 

 

 

 

Copyright © 2007-2017 
All Written Contents and Pictures Created by Dr. Adrian M. Hsieh and Dr. Scott H. Jiang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