顎面整形的歷史與現在 - 謝明吉、姜厚任│顎顏面美學重建專科診所│風華聯合診所

首頁 常見問題 顎面整形的歷史與現在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顎面整形的歷史與現在

 

顎面整形的歷史與現在

 

正顎手術(orthognathic surgery)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連續性的演進過程,而像是階梯式的進步發展。從找到的文獻中,最早的正顎手術最主要是針對下顎骨手術,在1849年, 一位美國外科醫師Hullihen對於一個外傷患者進行顎骨矯正手術,然而對於先天性下顎骨突出(戽斗)的正顎手術,是在1897年Dr. Blair所施行的,隨後,他也發展出幾種矯正顎顏面異常的手術方式,並且試著對於臉形不正做分類,例如下顎突出、下顎後縮、暴牙臉形及開咬臉形。第一階 段的正顎手術發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告停止,當時的外科醫師都專注在處理因戰爭而受傷的患者。 在兩次世界大戰其間,是正顎手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重大突破,但是有很多在戰場上處理顎顏面外傷的經驗,後來都應用在正顎手術上面。

第三階段的發展,大致在1950年代以後,也是正顎手術全方面發展最蓬勃的一個階段,這時的發展中心是圍繞在維也納,1957年Dr. Obwegeser所發展的下顎BSSO手術,雖然日後經過很多外科醫師的改良,是截至目前為止,都還是當代最常使用的下顎骨手術之一,這種術式允許我們 將下顎骨做三度空間的自由移動(也是謝醫師最常使用的一種術式)。

在麻醉技術和外科器械沒有發展成熟之前,以往的正顎手術都是單顎手術,也就是不是單純的上顎手術就是單純的下顎手術,最早的雙顎手術(Bi- maxillary surgery)大約在1970s年代發展出來的,其實絕大多數的齒顎顏面異常都需要雙顎手術才能得到最美觀且穩定的結果。

近代的正顎手術發展,應該可以以1995做一個分野,顎骨骨折所使用的骨釘骨板開始被一些醫生應用於正顎手術中(我們稱之為堅性內固定術Rigid Internal fixation,簡稱RIF,也就是骨板固定在骨頭上,肌肉下,外面看不見,也不需綁牙齒),大大減少或完全摒除正顎手術後需要將牙齒綁起來6-8週的 必要性(將顎骨上下綁起來,無法張嘴)。堅性內固定術(Rigid Internal Fixation)讓正顎手術的患者在開完刀後,可以立即張嘴吃軟質食物,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不過要讓骨釘骨板固定顎骨後的牙齒咬合,維持在穩定及 正確的位置上,又讓正顎手術的技術門檻增加不少(堅性內固定術Rigid Internal Fixation是謝醫師例行性使用的方式)。

隨著麻醉與外科醫療的全面進步,當代顎面整型手術的發展,有朝向雙顎手術(Bi-maxillary surgery)、內部堅性固定(RIF)、同一階段合併鼻整形、眼整形、顏骨雕塑(俗稱削骨)與顏面植體等複合式治療的趨勢。由於這樣的手術對於外觀改 變頗大,手術後有時候連身份證件的照片可能都需要重新更換,所以謝醫師提醒愛美的朋友在接受複合式手術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家人、親戚朋友、醫師 要有很好的溝通,唯有這樣才能得到外表、心靈都平衡健康的結果。




 

Copyright © 2007-2017 
All Written Contents and Pictures Created by Dr. Adrian M. Hsieh and Dr. Scott H. Jiang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