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徵兆,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 - 謝明吉、姜厚任│顎顏面美學重建專科診所│風華聯合診所

首頁 呼吸道重建中心 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媒體報導治療睡眠呼吸中止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知名作家H治療睡眠呼吸中止 

 

謝醫師談睡眠呼吸中止的治療方式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猝死、意外和憂鬱症機率較高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你是否覺得早上精神不佳,甚至時常打瞌睡?或是晚上睡覺時,常會睡睡醒醒,睡眠狀態變得很零碎呢?小心!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bstructive Sleep Apnea)的徵兆。


Do you show thesigns of OSA?

日前,一名重機騎士疑似因精神不佳,一時恍神,連人帶車撞上中央分隔島後重摔落地;另一名轎車駕駛疑在開車時打瞌睡,失控撞入民宅;這些意外極有可能都僅是來自於睡不好而釀成的事故,更不要說很多疾病亦是從睡不著開始衍生而來,所以千萬別小看夜晚因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導致『睡不好』的這件事。
 

談論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前,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問診測驗,有以下症候,請打勾:

睡眠呼吸中止症 晚上睡覺時會睡睡醒醒,睡眠狀態變得很零碎。
睡眠呼吸中止症 晚上睡覺時,常會起床跑廁所。

睡眠呼吸中止症 白天嗜睡或精神不佳。

睡眠呼吸中止症 早晨起床容易頭痛。

睡眠呼吸中止症 早晨起床容易覺得口乾,或是覺得喉嚨痛。

睡眠呼吸中止症 容易情緒煩躁、心情低落;或是覺得近期情緒起伏大,甚至性格驟變。

睡眠呼吸中止症 平日無法專心。

睡眠呼吸中止症 記憶力衰退。

睡眠呼吸中止症 性慾不振。


請注意,這些症狀即代表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的徵兆。所以,倘若你有其中任一症候,請你的床伴趁你睡覺時,幫你觀察一下,你的慣性打呼是否發生了間歇性停頓,或是睡到一半,會突然驚醒喘大氣後再繼續睡;因為發生這些情況的緣由,就是你在睡眠時,呼吸道受到阻塞而中止氧氣吸入。
 

此外,根據我接觸過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患者之經驗,如果無法自行從睡眠狀況判斷有無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問題,但具有以下4項條件者,亦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的高風險族群,倘若又有或疑似有上述問診症候之一,更須格外提高警覺,尤其如果你是獨自一個人入睡,請你盡快至睡眠醫學中心或相關檢測診所接受進一步檢查,以保障你的健康安全。
 

年紀超過65歲者。
體重超重者。
有抽菸、喝酒習慣者。
下巴內縮、脖子過短者。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近百萬名台灣人,有打鼾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現象。

什麼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bstructive Sleep Apnea)?其實就是民眾常聽到的眠呼吸中止症,只不過嚴格來說,眠呼吸中止包括中樞型和阻塞型兩種,但大部份患者仍以阻塞型居多。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從醫學上定義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睡眠時,上呼吸道發生完全或部份阻塞現象。」再具體一點說明,就是當人平躺睡覺時,鼻、喉腔結構會往喉嚨方向下沉,導致呼吸道變得較為狹隘,加上因懸雍垂(palatine uvula)鬆弛與舌抵後墜,就容易發生阻塞現象。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紅色虛線圈起來的部位,就是懸雍垂(黃點處)與舌抵,從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它們把呼吸道塞住了,導致睡眠時,患者無法從呼吸道吸入氧氣。圖片來源

據悉,很早以前在急救因嚴重睡眠呼吸中止而瀕臨死亡危險的患者時,醫師唯一能做的就是採用『氣切』方式,即氣管切開術;可是,根據研究指出,在台灣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者約佔1.7~4.3%比例,意指在台灣2,300萬人口當中,至少就有40萬到100萬人有打鼾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現象,由此可知,這是一個極為普遍的問題,醫師不可能針對每一名患者皆採用氣切方式解決。


所幸,近20年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式,隨著正顎手術日趨成熟亦出現大幅進展,因為正顎手術能拓寬呼吸道,讓氣流經過的呼吸道管徑變大。進而根除因呼吸道狹隘導致的阻塞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左圖)是尚未接受正顎手術前的呼吸道,較為狹隘;(右圖)是接受正顎手術,拓寬呼吸道管徑後的呼吸道,使患者呼吸得以暢通。


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它將推你瀕臨生命危機邊緣。

或許你現在還不清楚,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對健康帶來的嚴重影響,但我一針見血地告訴你:「睡眠呼吸中止,就是周期性地曝露在缺氧的狀態中。」
 

眾所周知,人一旦缺氧過久就可能瀕臨死亡。當人發生周期性缺氧時,一開始只是會睡睡醒醒,睡眠時間變得零碎且無法進入深層睡眠狀態,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改變睡眠結構』,所以在臨床上,常可以看到這類型的患者,時常呈現快睡著狀並有白天嗜睡症(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可是當人處於這樣的精神狀態下時,極容易發生車禍及意外事故,所以在美國,卡車司機和飛行員都必須通過睡眠中心的檢查,排除睡眠呼吸中止的可能性;而且,人在長時間睡眠品質不佳、睡不飽的情況下,也可能引發憂鬱症。

另外,周期性的缺氧亦會增加胰島素的抗性,因而誘發或惡化糖尿病的病情;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有53%的糖尿病患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現象,如果再加上體重超重,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現象的比例更將高達86%;但有趣的是,當人處於無氧代謝狀態時,會愈想吃高熱量食物,大幅增加肥胖機率,可是一旦變胖後,因脂肪增多,呼吸道阻塞狀況又會愈加嚴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當長時間處於周期性缺氧後,還會引發什麼樣的健康問題?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者,長期下來將會提高罹患心肌梗塞、難以用藥物控制的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相關疾病之風險;而這些風險,更把睡眠呼吸中止患者推向瀕臨生命危險的邊緣。

所以,我統整出以下7項,因罹患睡眠呼吸中止所可能導致的健康及問題,希望能喚醒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的警覺性:
 

  1. 車禍事故(Motor vehicle accident)
  2.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3. 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
  4. 中風(Stroke)
  5. 糖尿病(Diabetes)
  6. 憂鬱症(Depression)
  7. 體重增加和肥胖(Weight gain and obesity)


過於狹窄的呼吸道,一吸氣易呈吸扁狀阻塞呼吸。

呼吸道是由肌肉組成的軟性管道,它就像是大家熟悉的吸管一樣,當吸氣時,會對吸管產生負壓,所以無論管子大小,都會呈現縮扁狀;因此,睡眠呼吸中止的原理就是,呼吸時產生的負壓,把原本狹窄的呼吸道吸扁了,人就無法吸進氧氣,導致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現象。


由此看來,倘若針對該原理所衍生出來的治療方式,應當是把呼吸道擴大,為什麼呢?這就好比你想把一根大吸管和一根小吸管吸扁,小吸管會比較容易,大吸管則比較難的道理相似;所以,當你將呼吸道擴張至足以承受吸氣時的負壓時,就不易發生吸扁阻塞的狀況。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從診所為患者拍攝的例行3D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呼吸道管徑的立體影像(紅點處),它會隨著吸氣呼出而擴大縮小,就像吸管一樣。照片來源:謝明吉口腔顎面整形中心


只不過,目前市面上仍有兩派治療方向,一派是保守型;另一派是積進型。在保守型治療方面,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有人說:「睡覺側睡,就可以改善打鼾啦!」雖然這的確不失為一項處理方式,可是實際上,一般人入睡時,是較難有意識地主動控制睡眠姿勢;其次,醫師常勸導患者避免食用酒精和鎮靜類的藥物,因為它們會造成舌抵肌肉群的放鬆,以致於平躺時會阻塞呼吸道,所以倘若需鎮靜類藥物才能入睡者,恐怕就需要與醫師討論與多方諮詢了;再來是減重,其實不論是之前提過肥胖會形成的惡性循環,還是體重超重者亦是睡眠呼吸中止高危險族群的論點,皆一再指出體重過重的確會增加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現象機率,但說實話,減重很重要,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否則全球減重商機不會越做越大。


保守型治療除了上述勸導和建議外,國內也引進可攜式正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modalities,CPAP),其原理是針對呼吸時產生的負壓導致縮扁呼吸道的現象所設計研發,讓患者在睡眠時,持續灌氣進入呼吸道,但患者的眼睛和口腔都會覺得很乾燥,雖然不適,但至少不會令患者處於缺氧的狀態中,以避免長期缺氧後發生健康大問題;只不過,有研究指出,使用3年後,僅餘存30%原使用者會繼續使用,由此不難看出,CPAP也有其存在的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這就是睡眠呼吸中止保守型治療中,唯一一項有具體儀器的治療方式,但因使用後會有眼睛和口腔非常乾燥,因不適而不好入眠等問題,導致使用者願意續用的意願不高。照片來源:summitmedicalgrou網站
 

反觀,積進型的治療方式,大多都是以擴張呼吸管徑為出發點而採用手術根治,像有的醫師是選擇把患者的懸雍垂割除或削減部份舌頭,以挪出較大的呼吸空間,可是這樣的方式無法幫助因先天性顱顏異常導致呼吸道狹隘的患者,同時也聽到有些患者透露:「失去懸雍垂後,吃喝東西時較容易出現嗆到的後遺症。」所以,我並非主張所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的患者都要接受手術,而是當你是因呼吸道狹隘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的話,我就會對症下藥,採用正顎手術,將呼吸道拓增至吸氣負壓無法影響的寬度,來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畢竟我個人認為,身體器官的存在都是有其意義的。


此外,依據我多年來的看診經驗,幾乎每一名下巴內縮、脖子過短者都有呼吸道過窄問題,進而伴隨著睡眠呼吸中止現象;所以針對這類型患者,我也會建議他採用正顎手術來拓寬呼吸道,藉以根治病因,改善睡眠生活品質。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睡眠呼吸中止症 (左圖)一般來說,下巴內縮、脖子短小者,呼吸道亦會較為狹窄,所以這類型因顱顏異常導致呼吸道狹窄的患者,亦是睡眠呼吸中止的高危險群;(右圖)則是該名脖子短小的患者之3D影像圖,由此照片可獲得印證。照片來源:謝明吉口腔顎面整形中心


睡眠呼吸中止症  七類睡眠吸中止族群,適用正顎手術改善。


有哪些類型、症狀或程度的患者,適合接受正顎手術呢?嚴格歸納起來,除了顱顏天生異常導致呼吸道狹窄者之外,中度以上的無、低呼吸指數者,或是輕度的無、低呼吸指數者,但伴有嚴重白天嗜睡症,以及最低血氧飽和度(Lowest sleep-related oxyhemoglobin saturation)<90%,代表缺氧嚴重者,我認為他們也適用於正顎手術


睡眠呼吸中止症  什麼是無呼吸、低呼吸指數(Apnea Hypopnea Index,AHI)?由於睡眠呼吸中止問題囊括2種現象,一是無呼吸(Apnea)─呼吸道的氣流停止流動超過十秒;另一個是低呼吸(Hypopnea)─10秒以上的換氣量,降低了50%或以上。所以這項指數是用來評估睡眠呼吸中止程度的數據且將其分為5等級,例如:1小時之內,無呼吸與低呼吸次數<15為輕度,15~30屬於中度,>30則為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一般正常人於食指夾上血氧濃度機(Oximeter),測試測量血氧飽和度,即便在屏息2分鐘的情況下,血氧飽和度也僅會降低2~3%而已;換言之,當血氧飽和度<90%時,缺氧情況已是相當嚴重。照片來源:UusiAjaja

另外,當你確定自己罹患睡眠呼吸中止,且已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等現象,或是你已嘗試過保守型睡眠呼吸中止治療方式,但覺得沒有太大助益者,亦可以接受正顎手術治療。


事實上,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的患者,在國內相當普遍,只不過卻僅有少數人重視這項問題並接受篩檢,絕大部份的人都不在意,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但是,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不僅睡眠、生活品質不佳,還令自己處於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糖尿病等罹患多種疾病的高風險中,因此我希望先推動患者主動接受睡眠呼吸中止篩檢,特別是有睡眠呼吸中止徵兆的人,以及符合睡眠呼吸中止高危險群4項條件之一的人。


再來,患者的病灶倘若就是呼吸道狹隘,不妨透過正顎手術來獲得改善,尤其現在有X光側顱片與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的3D影像之雙輔助下,經驗豐富的醫師更能從360度全方位來觀察呼吸道的現況,而非只能單從2D側顱片提供的呼吸道前後徑作為觀察指標,令醫師在調整擴張呼吸道時能更加精準且靈活。


譬如:原本已有暴牙及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理論上,拓寬前後徑的幅度不能太大,否則就會令暴牙益加突出,但以前只有側顱片作為參考時,醫師以為僅有前後徑可以調整,為了改善呼吸道狹隘問題,只好犧牲外型;但現在透過電腦斷層掃描,能夠更為精確掌握360度的呼吸道,而把前後徑和左右徑皆予以調整,拓寬的總體積可能相同,但前後徑幅度卻不用過大,患者就可以同時達到外表美觀並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勘稱是一舉兩得。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左圖)採X光儀器拍攝的2D側顱片,它能夠提供手術前後,軟硬組織間狀況且信賴度高的資料參考,但患者拍攝時必須是清醒時拍攝;(右圖)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的3D影像,讓醫師觀察呼吸道的視角變得完整,在擴張呼吸道時,亦有了多角度調整的靈活空間。


 

 

 

  1. 請依照醫師及護理人員指示,定期服藥、注意飲食忌諱及維持傷口清潔。
  2. 術後可能有出血,感染,發炎等併發症,根據個人體質差異其程度有所不同,需加小心護理,若上述情況發生請盡快與我們聯絡。
  3. 術後3~6個月手術部位會暫時性知覺遲緩、表情較不自然為正常現象;透過自主按摩及表情練習,大部分患者術後6~12個月將逐漸好轉。
  4. 麻醉有其一定風險,與患者自身身體狀況有關,患者需誠實且清楚地向治療醫師及麻醉科醫師報告健康狀態及治療歷史,切勿有所隱瞞。
  5. 建議術前與醫師溝通並清楚表達治療需求,惟術後外觀美感屬於主觀認定範圍,不得作為手術成果判斷根據。
  6.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線上諮詢
歡迎任何問題諮詢,我們會有專人與您聯繫 諮詢專線02-2388-6363
姓名
性別
電子信箱
電話
我想要
諮詢項目
諮詢問題
上傳照片
Upload

Upload

Upload

Upload

Upload

我已閱讀並同意 隱私權申明


 


 

 

 

Copyright © 2007-2017 
All Written Contents and Pictures Created by Dr. Adrian M. Hsieh and Dr. Scott H. Jiang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