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顎關節 】顳顎關節介紹│ 顳顎障礙 - 謝明吉、姜厚任│顎顏面美學重建專科診所│風華聯合診所

首頁 正顎‧ 顳顎關節重建中心 顳顎關節的生理與病理 顳顎關節介紹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顳顎關節的生理與病理
顳顎關節介紹
簡介


 

顳顎障礙(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顳顎障礙(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代表的是顳部 (temporo-)及下顎(mandibular)產生的症狀,名稱中並沒有關節(joint)字樣,所以不單指顳顎關節(TMJ),而是包括關節在內的廣泛咀嚼系統(masticatory system)異常所產生之症候群。美國口腔顏面疼痛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rofacial Pain, AAOP)更整合口顏面疼痛(orofacial pain)及顳顎障礙(TMD)代表頭頸顏面部位出現疼痛或功能障礙問題而出版 Orofacial pain,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一書,成為現今口腔顎顏面醫師治療相關疾病的參考準則。
 

資料來源: http://www.laserdentalcenters.com/tmjbiteandjawpain.html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大約至少40%的群眾曾經至少出現過一項(或以上)顳顎障礙的症狀(TMD symptom),而其中約55%可能會在檢查後發現臨床症狀(sign),其中約5-10 %患者需要積極臨床治療。顳顎障礙常見的症狀包含:

        
  1. 頭、頸部疼痛(head and neck pain)及僵硬(stiffness)
  2.     
  3. 關節彈響(popping、clicking or crepitus)
  4.     
  5. 下顎活動限制(limited mandibular movements or locking open/closed)
  6.     
  7. 耳鳴或耳痛(tinnitus or earache)(但未見其他病因)
  8.     
  9. 咀嚼、吞嚥困難及疼痛

 

少數嚴重或長期的顳顎障礙病患(TMD)產生永久性關節盤及骨關節(disc and condyle)破壞或髁狀突吸收(condylar head resorption)而出現持續性/慢性顳顎關節疼痛(Joint Pain)、張口困難(trismus)、牙齒咬合異常/開咬(open bite)、顏面歪斜(facial asymmetry)等症狀。



顳顎障礙的診斷主要經過臨床醫師詳細的病史分析(history taking)及臨床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另外輔以影像學檢查,如X光片攝影(panoramic film or TMJ film)、電腦斷層(CT)或錐狀射束電腦斷層(CBCT)可準確評估顎骨關節之型態、是否出現病變、骨折或沾粘,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更具備大幅降低輻射量及精細影像解析的優點。另外,核磁共振(MRI)仍是現今診斷關節盤異位(disc displacement)的主要依據。

 

 

顳顎障礙的診斷分類根據AAOP (2013)標準,可分為顱骨異常(cranial bone abnormal)、關節內障礙(Articular disorders)及咀嚼肌障礙(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臨床診斷上,專業的顳顎關節醫師應有能力判斷是關節內或關節外咀嚼肌肉產生的症狀。而其中顱骨異常包含顳顎關節先天發育不全(aplasia、hypoplaisa)、過度生長(hyperplasia)、發育不良(dysplasia)、後天關節腫瘤或骨折等。
 

顳顎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公認是相當複雜且多因子相關的(multifactorial),傳統上認為如外傷、咬合因素、精神壓力、姿勢、先天發育結構異常、自體免疫疾病或賀爾蒙因素等綜合產生症狀。筆者認為其病因可大略以3個P做解釋: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s)、生理因素(physiologic factors) and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例如”咬合不正”(maloccluion)及顏面歪斜(facial asymmetry)常被認為是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之一,其造成牙齒咬合位置與顎骨、關節位置的不協調(物理因素)。但僅極少數人具有完美協調的顎咬合關係,並不是每個咬合不正患者皆有顳顎關節障礙之症狀。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研究指出一般人正常嘴巴閉合時,牙齒會稍微分開,只有吃飯和用力時才會咬緊,總計一天中僅約有20分鐘緊密的咬合。但當精神壓力大時,如面臨考試或工作壓力增加,則可能頭頸肌肉緊繃而產生牙齒緊咬(clenching)、夜間磨牙(bruxism)等症狀(精神因素),大幅增加緊密咬合時間及關節承受應力,進而放大咬合不正產生之顎關節位置不協調之物理因素。此時若天生關節適應性不佳,或是受到先天疾病或賀爾蒙影響(生理因素),關節發炎及疼痛的機會便大增了。

 

  1. 請依照醫師及護理人員指示,定期服藥、注意飲食忌諱及維持傷口清潔。
  2. 術後可能有出血,感染,發炎等併發症,根據個人體質差異其程度有所不同,需加小心護理,若上述情況發生請盡快與我們聯絡。
  3. 術後3~6個月手術部位會暫時性知覺遲緩、表情較不自然為正常現象;透過自主按摩及表情練習,大部分患者術後6~12個月將逐漸好轉。
  4. 麻醉有其一定風險,與患者自身身體狀況有關,患者需誠實且清楚地向治療醫師及麻醉科醫師報告健康狀態及治療歷史,切勿有所隱瞞。
  5. 建議術前與醫師溝通並清楚表達治療需求,惟術後外觀美感屬於主觀認定範圍,不得作為手術成果判斷根據。
  6.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線上諮詢
歡迎任何問題諮詢,我們會有專人與您聯繫 諮詢專線02-2388-6363
姓名
性別
電子信箱
電話
我想要
諮詢項目
諮詢問題
上傳照片
Upload

Upload

Upload

Upload

Upload

我已閱讀並同意 隱私權申明


 


 

 

Copyright © 2007-2017 
All Written Contents and Pictures Created by Dr. Adrian M. Hsieh and Dr. Scott H. Jiang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