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脫臼 - 謝明吉、姜厚任│顎顏面美學重建專科診所│風華聯合診所

首頁 正顎‧ 顳顎關節重建中心 顳顎關節的生理與病理 下巴脫臼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顳顎關節的生理與病理
下巴脫臼
簡介


 

下巴脫臼(TMJ dislocation)

右圖是希臘的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西元前460-377)在進行下巴脫臼徒手復位治療的過程。
 

下巴脫臼(TMJ dislocation)指的是當顳顎關節中的髁狀突(condylar process)異位至骨關節窩(glenoid fossa)之外,且無法自行復位的情況。而大部分的下巴脫臼都是卡在關節窩前方關節結節(articular eminence)之前。
 

下巴脫臼可能發生在單側關節也可能是雙側出現。常伴隨關節外翼肌痙孿(lateral pterygoid muscle spam)及疼痛。患者會有嘴巴無法閉合、耳前關節位置凹陷的情況。常發生在用力張開嘴巴的動作之後,如大笑、咬合較大、厚的食物、打哈欠或牙科治療。
 

 

下巴脫臼(TMJ dislocation)有三種分類︰

        
  1. 急性脫臼(Acute dislocation)
  2.     
  3. 習慣性脫臼(Recurrent/Habitual dislocation)
  4.     
  5. 長期脫臼(Prolonged dislocation)

 

一旦出現顳顎關節脫臼情況出現,應儘快將卡住的髁狀突(condylar process)復位,否則顳顎關節疼痛無法緩解外,時間拉長會產生更嚴重的周邊肌肉痙孿及關節組織纖維化,造成關節復位的難度(Hayward,1965)。  

 

急性下巴脫臼(acute TMJ dislocation)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情況。

大部分在局部麻醉、鎮靜或無麻醉下使用徒手復位、暫時上下顎固定及告誡患者短期內勿過度張嘴便可解決。但部分患者因本身關節結構不易穩定、關節固定韌帶鬆弛等原因(也有部分是因系統性疾病,如帕金森式症或藥物影響)反覆產生下顎關節脫臼(recurrent dislocation),常見在年輕女性族群。患者常為反覆脫臼產生的疼痛及頻繁進出急門診所困擾,甚而有患者嘗試自行復位脫臼關節。
 

考量接受顳顎關節習慣性脫臼(recurrent TMJ dislocation)的治療,可視患者是否有以下情形︰

        
  1. 是否因此反覆進出急診?
  2.     
  3. 是否伴隨嚴重疼痛及不適?
  4.     
  5. 是否因害下巴脫臼而影響日常生活,如不敢張口大笑、不敢吃較厚或硬的食物或逃避牙醫治療等?

 

下巴脫臼 治療方式

關節腔及周邊韌帶注射治療:
傳統以硬化劑(sclerosing agent)進行關節內注射,以固定過度活動之關節結構。但硬化劑可能產生之副作用過大可能傷害周邊組織。目前改為以患者自體血液(autologous blood)取代硬化劑,進行關節內及周圍組織注射(Brachmann, 1964. Schulz S,1973, Machon V,2009),產生關節內外局部暫時發炎、配合限制下顎活動,使關節局部纖維化及適度沾粘。其好處是副作用小、施行方便、可重複治療。臨床治療後一年以上追蹤,仍有80%以上成功率(Machon V,2009)。

手術治療:
關節開放式手術於全身麻醉下,由耳內/前切線將顳顎關節腔打開進行。以手術方式對關節產生活動限制,使之不易由關節腔中脫位,或使之容易復位。

主要分為以下術式:
(1) 摺疊、縫合鬆弛關節韌帶(plication of lax capsule of TMJ)
(2) 磨除顳顎關節隆突(eminectomy)或加高關節隆突(augmentation of eminence)
(3) 外翼肌切開術(lateral pterygoid myotomy)
(4) 合併以上術式

 

下巴脫臼以最短時間復位,讓可能產生的損傷降至最低。

而反覆脫臼關節的治療需要患者與醫師相互配合,確實把握下顎活動限制、張口練習時間及規律門診追蹤,才能有滿意的治療成果。

 

 

  1. 請依照醫師及護理人員指示,定期服藥、注意飲食忌諱及維持傷口清潔。
  2. 術後可能有出血,感染,發炎等併發症,根據個人體質差異其程度有所不同,需加小心護理,若上述情況發生請盡快與我們聯絡。
  3. 術後3~6個月手術部位會暫時性知覺遲緩、表情較不自然為正常現象;透過自主按摩及表情練習,大部分患者術後6~12個月將逐漸好轉。
  4. 麻醉有其一定風險,與患者自身身體狀況有關,患者需誠實且清楚地向治療醫師及麻醉科醫師報告健康狀態及治療歷史,切勿有所隱瞞。
  5. 建議術前與醫師溝通並清楚表達治療需求,惟術後外觀美感屬於主觀認定範圍,不得作為手術成果判斷根據。
  6.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線上諮詢
歡迎任何問題諮詢,我們會有專人與您聯繫 諮詢專線02-2388-6363
姓名
性別
電子信箱
電話
我想要
諮詢項目
諮詢問題
上傳照片
Upload

Upload

Upload

Upload

Upload

我已閱讀並同意 隱私權申明


 


 

 

Copyright © 2007-2017 
All Written Contents and Pictures Created by Dr. Adrian M. Hsieh and Dr. Scott H. Jiang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