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顎歪矯正】上下顎矯正∣下顎歪斜 - 謝明吉、姜厚任│顎顏面美學重建專科診所│風華聯合診所

首頁 正顎‧ 顳顎關節重建中心 正顎手術與顳顎關節 下顎歪斜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正顎手術與顳顎關節
下顎歪斜
簡介


下顎歪矯正

下顎骨歪斜(lateral deviated mandible)

Bailey等人的臨床統計指出,接受正顎手術後遺症評估的患者中,約35%具有下顏面(lower face)不對稱的情形(Bailey LJ,2001),而下顎骨歪斜(lateral deviated mandible)是最主要可能的原因。顎骨、顏面外傷、先天性疾病或其他發育性異常都可能導致下顎骨歪斜。

根據產生異常的位置及原因,可以歸類成兩大族群:
(1) 關節頭異常(condylar abnormality)(Kawamoto HK,2009)
(2)顱底歪斜(altered cranial base)。顱底歪斜造成顳顎關節窩不對稱(malpositioned glenoid fossa),而關節頭異常可能使下顎骨發育過度或不足,兩者也可能同時發生,而造成後續下顏面歪斜
 

關節骨異常(Condylar Abnormality)

顳顎關節骨折(Condylar Fracture)

發生在幼年時期的下顎骨髁狀突或髁狀突下骨折(condylar or subcondylar  fracture),可能導致後續下顎骨生長中心發育異常,而產生下顎骨歪斜。小兒時期顳顎關節骨折(condylar  fracture)是最常見的顏面骨骨折之一,比如跌倒或交通意外造成下巴撞擊。
 

特別是小朋友發生顳顎關節骨折,但因為沒有明顯外傷(除下巴皮膚傷口)或症狀,很容易被忽略。這樣的顳顎關節骨折(condylar fracture)常造成單側下顎骨發育不良(ipsilateral mandibular hypoplasia)。Proffit等人發現下顎歪斜的患者當中,與顳顎關節骨折(condylar fracture)有關的比例約5~10%(Proffit WR,1980)。

下顎歪矯正

 

 

顳顎關節骨過度增生(Condylar Hyperplasia)

下顎關節骨過度增生通常發生在青春期,產生單側(比例較高)或雙側下顎水平方向過長,確切病因尚無定論,可能與外傷、循環異常、感染或關節發炎(arthritis)刺激生長有關(Pivar SJ,2006)。
 

 

下顎矯正,下顎歪矯正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過度生長的下顎骨會造成顏面、嘴角、及下顎咬合平面的歪斜(occlusal  cant),而且,這時上顎骨會發生補償性生長(compensatory growth),以至於上顎咬合平面也跟著歪。

當有一邊(例如左邊)的顳顎關節骨增生,另一邊(也就是右邊,較短的那邊)顳顎關節會受到擠壓,所以容易產生關節盤異位(internal derangement)及關節發炎症狀,進而產生疼痛及張口困難等問題(Pivar SJ,2006)。
 

下顎矯正,下顎歪矯正

 

 

半邊小臉症(Hemifacial  Microsomia)

半臉小臉症是頭頸部除了唇顎裂(cleft lip/palate)外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Kreiborg S,1981),發生機率約為1/5600。其主要影響胚胎第一及第二咽弓(1st and 2nd pharyngeal arch)發育,所以上顎骨、下顎骨、外耳及內耳、咀嚼肌群及外圍軟組織都會受到影響(Cervelli V,2008)。患者幼年時期顎骨、外觀異常通常並不明顯,青春期生長之後才產生差異(Kjellberg H,1998)。半邊小臉症產生多種程度的下顎骨發育不良,包括下顎骨上升支(mandibular ramus)、關節頭(condyle)、關節窩(glenoid fossa)的比例大小不對稱。相較於下顎骨,上顎或顴骨等顏面骨變形比例比較低。
 

下顎矯正,下顎歪矯正

顳顎關節炎(Condylar Arthritis)

造成顳顎關節發炎的因素很多,包括外傷(trauma)、關節盤異位(disc displacement)、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等。顳顎關節內的發炎(intra-articular  inflammation)反應會影響關節腔內的滑液膜(synovial membrane)健康,進而讓關節骨產生吸收及形變。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或幼年類風溼性關節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在少年時期發生,容易影響關節軟骨的後續生長,產生下顎骨後縮及咬合平面傾斜。

輕微的顏面不對稱(facial asymmetry)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但絕大多數都不是很明顯,也不一定要治療。但下顎骨歪斜(lateral deviated mandible)就不一樣了,下顎骨歪斜所造成的不對稱,因為位置比較突出,在外觀上容易被突顯,而且常合併咬合不正、顳顎關節症狀等問題,所以有其治療的必要性。
 

顱底歪斜(Altered Cranial Base)

肌性斜頸症 (Muscular Torticollis)

肌性斜頸症是小兒常見的先天異常之一,在新生兒中大約有0.3~1.3%的發生比例(Clarren  SK,1981)。其通常合併有不同程度的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纖維化,並且常發現合併有患側半邊顏面發育不良  (facial hemihypo-plasia)、斜頭畸形 (plagiocephaly),以及脊柱側彎 (scoliosis) 等等情況。發生的原因來自子宮內(intrauterine)或生產時造成胸鎖乳突肌的外傷,產生疤痕收縮所致。約有62%肌性斜頸症患者在出生時有難產情形,如臀位分娩(breech presen-tation)、產鉗分娩(forcep delivery)或剖腹產(cesarean section)(Cheng  JC,1994; Wolfort FG,1989; Stellwagen L,2008)。
 

不均衡的頸部肌肉作用下,顱底會發生變形(cranial  base aymmetry)、頭顱骨不對稱(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另外,臉部則會因為在緊縮肌肉的作用之下生長不良,甚至造成臉形的不對稱;且兩側視軸,也會造成偏差,產生斜視(strabismus)。中重度斜頸症在幼兒時期大多診斷且治療完成,而輕度斜頸症反而容易被忽略,錯失早期治療機會,造成後續臉部發育歪斜(Kawamoto HK,2009)。
 

下顎歪矯正

 

 

顱縫癒合過早症(Unilateral  Coronal Craniosynostosis)

顱骨(cranial  bone)是指包覆大、小腦,形成腦室的骨骼,如額骨 (frontal bone)、頂骨 (parietal bone)、枕骨 (occipital bone)、顱骨 (temporal bone)等,而各顱骨之間或左右骨之間交界叫顱縫 (cranial  sutures)。正常情況下,顱骨或頭部的生長是朝向與顱縫垂直的方向擴大。若顱縫過早癒合,則此縫之垂直方向無法生長。顱縫癒合的顱骨無法隨大腦生長而增大,也無法隨著大腦及整個頭形而變化,所以易產生頭顱形狀異形(Kane AA,1996),可見眼、耳不平行。同樣也會產生顳顎關節窩不對稱,使下顎骨發育不對稱。

斜頭異常  (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

斜頭異常也是小兒常見發育問題,尤其在1992年提倡新生兒平躺仰睡避免小兒猝死之後(Kjellberg  S,1998;Ronchezel MV,1995)。此症常合併先天肌性斜頸症(muscular  torticollis)出現。和斜頸症相同,其發生和生產或子宮內外傷(intrauterine fetal  constraint)有關,造成顱骨及顱底生長不對稱,後續產生下顎骨關節頭異位(malposition of  condyle)及下顏面發育歪斜(Kreiborg S,1981)。
 

下顎骨歪斜常和顳顎關節頭生長(condylar growth)異常有關,尤其是幼年時期的顳顎關節外傷、疾病,而導致生長期下顎骨發育過度或不足。在評估這類患者時,醫師應謹慎評估下顎骨歪斜背後之可能病因,分辨顱骨發育因素(endocranial)或是顳顎關節因素(condylar abnormality)。正確的診斷才能產生適當的矯正及手術治療計畫,並且維持長久的治療成果穩定。

 

Copyright © 2007-2017 
All Written Contents and Pictures Created by Dr. Adrian M. Hsieh and Dr. Scott H. Jiang

 

 

 

手術成效因人而異,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案例圖片經當事人授權同意公開使用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